「動機促使我們開始行動」——是這樣嗎?許多人都認為之所以達不到目標,或者所謂「成功」,在於動機不夠或不明確,因此找出動機成為實現夢想的第一道關卡。然而這些動機是否也是一種目標,於是又轉向找到形成動機的動機,如此往復?《動機迷思》一文或許可以打破這個循環。
分類: 閱讀筆記
《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如何離開忙碌卻空虛的生活?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忙了一天,但當被問到你做了什麼,卻似乎也說不出什麼,或者說出來的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小事?
《極端不確定性》--機率是為了評估風險,還是掩蓋不確定性?
這本書從一月借到現在,當初應該也是因為這個標題滿讓我想翻的就找來看了。裡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所謂機率,在決策上究竟是為了幫助我們評估風險、做出更好的決策,抑或者是掩蓋不確定性、把注意力從更實用的事上轉移呢?
《無限賽局》--在勝負之外,競爭還有不同可能
賽局,可能是在球場上的比賽、可能是公司間的競爭、可能是人生的賽程。有些比賽有終點,結束後結算,誰勝誰負一清二楚,但更多時候則不會有終點。若是公司,不可能說這一季達標了就可以把公司收了、若是作為一般人,也不會因為達成「賺一億的小目標」就說人生可以結束了,這些都是無限賽局。
成敗的關鍵不是努力--《零錯誤》
成敗的關鍵不是努力--《零錯誤》

有些人每天花費了許多時間在工作、在讀書、在努力的讓自己成長,但是卻有一部分人卻無法藉此成功。或許運氣在這之間扮演了某種角色,但難道我們就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嗎?零錯誤思維認為不盡然如此,在努力之外,更該被關注的是減少錯誤。
零錯誤
為何說減少錯誤會是影響成功的關鍵呢?以我們常見的公司為例,像 Apple 很少推出錯誤的產品(即̵便̵有̵,̵果̵粉̵們̵也̵會̵幫̵忙̵變̵成̵正̵確̵),讓他成為了市值第一。至於做出很多錯誤的事情,我想生活中已經多到不必舉例也可以輕易發現。
既然錯誤強烈著影響成敗,那麼零錯誤就成為了一個目標。零錯誤不是企圖抹除所有錯誤,因為那是不切實際的,零錯誤的核心概念是:「不犯會引發嚴重後果的錯誤」。進一步而言,零錯誤思維由以下四點組成:(由於本書的主要對象應該是領導階級,但本文主要重於個人成長,因此我把可能影響意義的部分括號)
- 只要是人,就可能犯錯
- 每一個錯誤都可以預防
- 錯誤有不同來源與形式,每個錯誤都有專屬的改進方法
- (企業裡的)每個人都需要知道養成零錯誤的做事方法、以及建立零錯誤制度的方法
嚴重錯誤的源頭:單項弱點
在所以錯誤中,影響最深刻的莫過於單項弱點,對於工程背景的人,或許「單點失效」會是更熟悉的詞。意思是一個會導致行動失敗的關鍵點,例如汽車引擎、設備電源等等,相比之下,冷氣和燈泡的故障就顯得輕微許多。
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單項弱點在周圍。以近期非常流行的「斜槓」,就是避免單一專長、收入的弱點,當環境劇烈變動時也可以獲取較多的緩衝空間。對於每個單項弱點,都具有一個關鍵假設,書中提到有五個項目:技術分析與預測、環境、人為行動、反應與回饋、供應鏈。在斜槓一例中,我認為屬於對供應鏈的假設(假設市場需求總是會提供工作機會)。
錯誤的類型
前面提到減少錯誤很重要,但如果落入「不做不錯」的誤區也是不對的。在零錯誤思維中,在做錯以外還有該做未做一類。例如公司應該要對環境做出應對決策,卻因為某些原因而不作為而導致危機,就形成了該做未做的錯誤。
就錯誤的類型而言,則分為知識型、規則型、技術型。錯誤率也依此排序由高至低。對於公司沒對環境做出應對可能屬於知識型錯誤,例如對環境變化的不知道。由行動面(該做未做、要做做錯)與層次面可以構成一個矩陣:

知識型錯誤
該做未做知識型錯誤原因有三:缺乏使命感、缺乏熱情、缺乏愉悅感。以我所在的資訊工程領域中,可以發現對開發沒有熱情、沒有從中獲得愉悅感的人很少會去研究、嘗試新的技術,而當未來既有的能力不足以應付時,就只能辛苦的跟上。
而對於要做做錯的,則可以分為兩面:心態、能力。心態上,五種容易引發錯誤的有:盲從、過度自信、不知自己無知、舊思維、二元決策。其中二元決策的風險在於將決策過程簡化,無法更深入的去比較。相較於吃麥當勞或肯德基,在茫茫美食街決定要吃什麼會讓我們更深入分析喜好,在其他各面的決策也相似。能力面上,則與無知有關,由於資訊、知識等等的不足以至於無法做出正確決策。
規則型錯誤
相較於知識型錯誤,規則型錯誤就顯得容易理解許多,闖紅燈、遲到、操作錯誤都屬於規則型錯誤。而對於該做未做(未遵守規則)可以利用獎懲制度。而對於要做做錯的,則必須檢視規則是否有誤,以及是否有辦法降低違反規則的機會(例如引入本質安全特性)。
書中以藥師配過期藥為例,處罰配出過期藥的藥師並沒有辦法降低錯誤率,因為這類錯誤屬於要做做錯(藥師並不是故意要配過期藥的),透過優化工作流程,讓過期藥更容易被識別反而使錯誤率降低許多。
技術型錯誤
技術型錯誤就是粗心大意,透過管理注意力、記憶力就可以降低這類錯誤。書中提到 SLLS 方法:Stop 停止、Look Around 環顧、Listen 聆聽、Smell 嗅聞可以幫助我們釋放專注力,這部分感覺與正念有點相關,最終目的就是讓注意力恢復。
錯誤的降級
除了針對各層錯誤做防範,還有一種方式可以降低錯誤率:降級。前面提到這三種類型的錯誤率與排序相同,因此將知識型行動規則化、將規則型行動重複熟練可以使得問題的層級降低。例如將投資決策規則化,建立方法來分析財報等等資訊,就可以使得投資行為從知識型行動轉換成規則型。
總結
我想,很少人會對成功完全沒有興趣,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在追尋著某種成功狀態,或許是自由、財富、事業、家庭、聲望。《零錯誤》中有個觀念「努力不是關鍵,錯誤才是」,這讓我發覺社會經常強調努力,卻很少人去檢視努力到底是為了什麼。也因此,我把這個觀念選做為本文大標題。
並不是說不需要努力,而是如果被單項弱點摧毀,那也是一文不值。我最近有次是課堂考試,前一晚我認真讀書,但隔天卻睡過頭,讓這個弱點摧毀了前一晚的努力。雖然並不是很重要,但還是讓我感到惋惜,也還好這堂考試不是期末考。
《零錯誤》若要濃縮在一句話,我想就是「確保行動不會造成嚴重後果,並且確實將錯誤轉換成保險。」就如書中提到,如果人類在從錯誤中學習這件事上做的好,我們的科技可能早已造出太空電梯、探索外星系,也不會整天有那麼多新聞。
對於個人而言,學習零錯誤能夠幫助我們犯錯比別人少、比別人輕。或者說,學習完零錯誤本身也是替自己不知道如何處裡錯誤這件事上保險。

20 小時真能學會所有事?--《學得快才會想學!》
20 小時真能學會所有事?--《學得快才會想學!》

有次在 YouTube 上耍廢的時候,偶然點入了一個 TED 影片,是喬許.考夫曼的《只要 20 小時就能學會任何事》。做為一個以自學為信仰(?)的人,對這種事情實在感到好奇,20 小時真的夠嗎?如果夠的話,那應該一堆人會做很多事情吧?實際上,確實多數人都會不只一樣技能,像是鋼琴、繪畫、程式設計、跳舞、歌唱等等的,這些技能我們都能夠輕易地舉出一些朋友,甚至有許多人具有複數技能。或許,學會一件事真的並不難。
說到學習,一萬小時定律大概是最常被提及的,彷彿好像什麼技能不做到一萬小時就沒有用。但這裡卻又冒出 20 小時?其實只要細想,就能察覺其中的差別。我們並不會常常想要在某個領域出人頭地,即便是自己的專業也一樣,反而我們更常有的想法是夠用就好。不求能夠登上大巨蛋,但在 KTV 的時候不要被笑就好;不求成為下個…畢卡索,只要能夠畫出所見的東西就好。既然沒有要頂尖,那一萬小時就不一定是必要的。
取而代之的是二十小時定律,這個定律的背後非常簡單。如果回想過去的學習經驗,你應該可以發現在一個相對短的期間,水準會突然的向上飆升,在之後的某個時間點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成長到某種地步,這個飆升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如果能製造這個飆升,用 20 小時學習一件事就有了機會。那麼,具體的操作方式是如何呢?
一、拆解出子技能
絕大多數的技能都可以再更細分,例如以我最近想學的動畫設計,可能就包含物件設計、軟體操作、動態設計。(這邊的名詞應該是非常不準確的,因為我是突然想到,再加上自己過去的認知。)
在這個階段,可以詢問比較專業的人,或具有該技能的朋友,藉由別人的學習經驗,可以更好的拆解,或者修正不合適的目標。例如有個朋友想學程式設計,可能就可以修正成更明確的手機 2D 遊戲開發。
二、學習子技能的基礎
同時,多數的技能都有其基礎,例如可能牽扯到設計理論,這時就必須先去學習。在這一段也可以運用專業者或朋友,或者透過書籍去得知領域的知識點。或者有些前置技能需要先取得。例如想寫程式總得會用電腦吧?
三、移除障礙
接著,我們必須移除各種障礙,這障礙可能是心理面的,可能是缺少自信、恐懼、懶惰等等。也可能是實質面的,例如你會需要軟體、電腦才有辦法開始設計。解決的方法也有許多,以簡單的關閉通知、網路,到運用尤里西斯合約的技巧都是可行動的選項。
四、練習最重要的子技能 20 小時
最後來到重頭戲的部分,在拆解子技能的時候,應該可以找出最重要的子技能,這邊我猜測是動態設計。決定好最重要的技能後,安排短期密集的學習行程,盡量在短期內達到 20 小時。
限制
以上四個就是二十小時學習法的步驟。到了這裡,應該也有不少人發現了一件事:「並不是用二十小時學習任何事。」在這裡,20 小時必須花費在最重要的子技能上,並不包含其他子技能,因此也有可能發生這種狀況:想要學習網站開發,拆解出前端工程、前端設計、後端工程、系統規劃、伺服器規劃、自動整合、自動測試、PWA 等等不勝枚舉(這邊拆得有點誇張,別太認真)。此時就必須要調整。
以這個例子來講,我或許會排除前端設計(不屬於開發),並分為幾個子技能:前端工程、後端工程、系統架構、專案管理。而對我來說,前端工程是我想真正投入的(因為看的到),我就會盡可能尋找開箱可用的後端系統(如 WordPress 就比 OctoberCMS 好)、系統(Lionfree 比 Linode 好)。
另一項限制就是這個方法只能用於技藝類,知識類的學習就不太容易運用。我在寫這篇的時候,前面其實想舉動態設計為例,但後來發現似乎以理論為主,不適合二十小時學習法,因此改為較為技藝型的動畫設計。
結語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這本書很大程度的內容是用來衝字數的,雖然據說案例有起到示範的作用,但我還是很乾脆的不看它的案例,也因此寫這篇文章前的閱讀時間只有不到三十分鐘,可能因此有些出入或省略,尚請見諒。
但書中有個原則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的,但不太知道該怎麼插在內文:「選擇一項你會喜歡的技能」。以我個人經驗,我曾經想學吉他與烏克麗麗,但後來卻失敗了。現在看來,我想學並不是因為我喜歡,而是受到「必須學一項樂器」的奇妙觀點影響。
如果觀望現在的人,我想也有許多並非出於喜歡,而是出於他人觀點或社會風氣。程式設計是個我會舉到爛掉的例子,我看過太多沒喜歡電腦的人學習程式設計,通常到後面都只能及格,也無法真正運用。
這些都是題外話了,只是我想藉由這樣的機會,傳達我對現在許多人學習模式的不滿。或許多數人需要的是找到怦然心跳的某個技能吧?
現在邀請你做出一些行動,如果你覺得這篇文寫得不錯,歡迎分享此文與購買此書。
- 你想學習什麼?它為什麼吸引你?
- 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對象,無論是書、人、或影片?
- 你覺得在應用這項技能時會遭遇什麼狀況?

為什麼他不知道他是混蛋?--《深度洞察力》
為什麼他不知道他是混蛋?--《深度洞察力》

「他們如果了解我,就不會再這麼說了。」也許你曾聽過這類話,又或許自己就是這麼覺得。為什麼人會在遇到別人的反饋時,不但不求改進,反而試圖找藉口逃避或回擊呢?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別人不懂自己呢?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從洞察力的角度說起。
缺乏洞察力
在開頭的「混蛋」身上,可以看出一部分的自我中心,一部分的抗拒他人意見。這呈現了一個缺乏洞察力的人,洞察力的缺乏讓這個人看不清自己,甚至拒絕接受別人的看法。又你或許常常聽到達克效應:「最沒能力的最有自信。」也是常見的呈現。在這些現象以外,洞察力的缺法也導致了一些後果,從做出不利的選擇到與周邊的人疏離都有可能。
那到底洞察力是什麼樣的東西?粗淺來說,就是認識自己的能力。進一步而言則分成內在洞察力與外在洞察力。內在洞察力從自己出發,發覺自己的思想、價值觀、情感、志向以至於行動模式、反應、影響力。外在洞察力則從別人出發,藉由別人的視野來了解自己呈現出的模樣。
具備洞察力的人可以藉由對自己的了解,做出更完好的行動、更好的運用影響力。那麼,該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洞察力呢?或許你可以藉由七個自我認知的面向來判斷:
七個自我認知的面向
價值觀
富蘭克林是價值觀面的代表人物,他的十三個原則形塑了他的行動與模樣。藉由尋找、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能夠讓自己在成為理想形象的路上有所依據。
熱忱
有沒有一根你願意啃一輩子的骨頭?熱忱是一種毫無根據,也無須理由的熱愛,像是取用不竭的燃料般推動行動。
志向
每天早上叫醒你的是夢想還是鬧鐘?志向是一個到不了的彼岸,但卻吸引我們經歷追求的過程,在缺乏動力時仍然推動我們。
環境適合度
就如同北極熊無法在熱帶雨林生存,環境也經常影響了我們的表現,在某些環境中,我們會發揮失常,在另一些環境中卻表現尤佳。
行為模式
行為模式另一個常見的稱呼是「人格」,描述在不同情境中的相似思考、感受與行動。藉由發現行為模式,降低不理想行為的頻率。
自我反應
相對於行為模式,自我反應則是在相似情境中的不同思考、感受、行動等。同樣藉由觀察自己的反應,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與缺點。
影響力
你對哪些人事物有影響力?或許真相與你的答案相去甚遠,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響著周遭。
藉由這七個面向,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的洞察力,這也同時提供了增加洞察力的方向。例如對於我而言,價值觀是我不太明確的一部分,因此我想仿造富蘭克林的作法,列出幾項我喜歡、我想要的價值觀,並據此行動。
提升洞察力
那麼,若要達到深度洞察力又該如何做呢?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多的是練習機會,在有深度洞察力的人中,許多經驗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獲得啟發,像是掃廁所。我們需要的就是留意這些小事與其中的啟發。
危險的反省
然而說到提升洞察力,反省恐怕是最常見到的建議了,反省並非不好,但經常變成反覆思考,不經意間害了我們。在反覆思考的時候,我們提取腦海中的記憶片段,並逐步組成另一個故事。這種故事吸引我們深入,反而使我們陷入到過去種種。故事的特性反而害了我們。
在我們組成的故事中,我們也開始去尋找問題,「為什麼我沒想到?」、「為什麼我要這樣做?」殊不知這些都毫無益處。我們所該做的應該是尋找「什麼」:「我感受到了什麼?」、「我那時在想什麼?」比起為什麼更能幫助我們。
正念的力量
或進一步,透過正念的力量。運用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自己與周遭,藉由過去的經驗、未來的幻想來產生新的觀點。例如透過奇蹟式問句:「如果發生了奇蹟讓你最困擾的問題消失了,你的人生會有什麼不同?」
從他人獲取回饋
唐太宗曾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即便到今日也是,為了了解自己的模樣,我們必須仰賴不同角度的鏡做為參考,才能獲得客觀的看法。
消化回饋
倘若我們開始接受他人意見,當看到負面評價時很容易像開頭的混蛋一樣,認為「如果他們知道得更多,就不會這樣了。」但我們必須更進一步的解析這些回饋,這並非要毫無條件的接受,也更非回答回饋,而是幫助我們進步。
接收
在接收的過程中,全盤接受並不是個理想作法,在這個階段中,理解回饋是首要目標。當我們收到「自傲」的回饋時,可以試著提問「你的自傲有沒有更明確的涵義?」、「我的哪些行為讓你感到驕傲?」
反省
獲得回饋後,該避免的則是立即行動,確實改進越早開始越好,但若變成無頭蒼蠅也絕非好事。我們可以進一步的認識到這些回饋是出於一個人的角度,必須再加上其他角度才能更準確的描述。同時有些回饋與自己的價值觀、期望相異,或僅僅是個人好惡,則也必須仔細思量。
回應
若是我們認同某個回饋,就會開始對此做出回應。在深刻理解回饋的意涵與其他的可能後,可能做出某些行動來使自己符合自己的期望(並非他人的回饋),但也可能決定不行動,而是改變行為來應對他人的感受。
結尾
現在是一個自尊的時代,越來越多呼聲要求人重視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價值。但卻也進一步的變成自我崇拜、自我放大的時代。然而就如人類發現太陽不是繞著地球轉一般,我們也不得不正視世界並非以我為中心。藉由書中提出的七個面向,我們可以找出一個系統描述自己,再運用他人的回饋來調整自己。
洞察力不外乎認識真正的自己,我們都聽過人有無限潛力的說詞,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我們不先找到自己的潛力所在,遑論發揮潛力呢?
在這本書中,洞察力特指自我覺察的面向,我檢視了我自己的七個面向,後三者(行為模式、自我反應、影響力)是我想要加強的部分。其中影響力的部分,在升上大學以前,我深深覺得自己就只是個愛蹺課的人,然而後來意外得知有些人在我身上看到「有目標」、「有想法」的特質,甚至吸引一部分的人做出改變。
另一方面,我也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有存有問題的。當我在高度壓力狀況下,會將這些壓力一次的爆發出來,進而引起了一些共事的人有耍賴、剛愎的想法(即便因為緘默效應他們沒說)。這方面上是我想要優化的。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在最後邀請你做出一些行動:
- 回答:你認為你有多認識自己?(可利用前面七個面向的把握度評斷)
- 找一個可信任、說真話的朋友,請他就七個面向評論你(記得運用前面的方法)
- 對照他的評論與自己的想法,找出你的內在與外在有何差異?
- 更進一步的,對於不同處想怎麼平衡?以及是否有想調整的部分?試著列出行動。
也請幫我按個讚:

《少,但是更好》:你是沒選擇,還是放棄選擇?
《少,但是更好》:你是沒選擇,還是放棄選擇?
最近發覺自己快喘不過氣,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思考後覺得是因為自己的行動圈太大,同時有個朋友提到了一本我放在書單中許久的書《少,但是更好》。就立馬去圖書館借來看,真的說中許多,也受到許多提醒。
我們已忘了自己有做選擇的能力。
翻開書不久,就有一句話戳中了我。我思量我行動清單上的各個事項,有多少是我自己經過理性思考後做出的選擇?讀研究所考科是嗎?寫閱讀心得是嗎?這些都是,那其他的呢?書中說到我們應該留意那些看似必須做的。對於專準主義的人來說,行動應該是選擇去做的,而非必須去做的。
選擇更深的意思包含了辨識那些重要的事情。對於專準主義者,多數的事情是瑣事,只有少數的事情是要事。接著思考哪些事瑣事?對我來講「上課」這件事就是。比起花費大量時間在一堂課,獲取那少許的知識,我更寧願閱讀自己有需要、有興趣的材料。
最近有句話很流行「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但就如書中說的「我們終究逃離不了選擇」。與其被諸多瑣事佔去認知頻寬(我沒想到我會在這裡用到這個詞),還不如選擇那些符合我們價值觀的要事。
如果你不替自己的生活排定優先次序,別人就會代勞。
(另:今天我翻閱了另一本書,我忘記書名了,但有一個數據說到只有 7% 的人能夠適應學校生活,真不知道剩下 93% 扣掉我這種人是怎麼活下來的。)
而要實踐專準主義,書中提到三個步驟:精挑、簡化、準確執行。
精挑
精挑最核心的問題就是:What matters? 我們關心什麼?我們在意什麼?我個人對成績的在意程度可以說是非常低,但在期初的時候我曾意圖拚全勤。這裡很顯然地出現非專準主義者的行為:並沒有按著我的價值觀行動。我們必須找到那些真正在意的事情。
同時,我們還得找出那些真正要緊的事情。引用八二法則,只有兩成的事情真正需要我們的注意力。在這之外通常是無關緊要的瑣事。有個非常要緊的事情,同時也是我們常常忽略的事情是:我們自己。
在書中說到我們必須學會保護資產,其中最重要的資產便是我們自己。試想我們的心理、生理,我們是否有好好對待自己?舉例而言,睡眠。我最近的睡眠時間非常的混亂,通常在凌晨四點睡覺,起床時間則看天氣、課表和心情。
睡眠對於身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由此可見我實在不夠保護自己。此外玩樂也是個重要的因素,有一段時間我很滿意我的表現,那時候的我看任何事項都像是遊戲成就,我很容易的進入心流。但現在呢?我看任何事項都是麻煩與焦慮。
回到選擇,如同文章開頭便說到選擇是我們的能力。同樣的,選擇做與不做選擇也是。若要成為專準主義者,我們就必須面對選擇,並且只選擇「好極了」或「不了」。至於「好」?不在考慮範圍。
簡化
挑選出要事後,我們就得開始處理瑣事。而即便選出要事,這件要事的構成可能還包含許多瑣事。簡化這些瑣事才能使我們更有效率的執行,因此,簡化的核心問題便是:什麼事情可以刪去?
專準主義中,刪去是很重要的行動。藉由刪去令人分心的事物使我們可以更專注在要事上。在《簡潔的威力》中也有提到類似的觀念。又或者,「每個事物都在推銷,要得到你的注意力貨幣」。我們必須很謹慎的控制無法取得的注意力,否則就無法看見那些真正重要的事。
在書中,也提到了「界限」的觀念。接續前面所說的,我們必須好好的對待自己,也因此,我們應該建立界限。這個界限規範別人能多高程度的影響自己。建立界限的起初我們會很容易覺得不好意思,因為很容易帶來困擾。但隨後我們會感受到界限帶來的好處。
尤其有個觀念:「別讓他人的問題成為你的問題」。這大大地提醒我,仔細思考後我的行動模式,發覺自己很容易接受別人的問題。但也發現我還是有設下界限,在我能夠快速行動之外的問題拒絕處理。
實際上,建立界限不但使我們更好的掌控時間,也使我們的表現提升。借用別章的標題,「沒有人是無可取代的,也包括你」。我們拒絕他人或多或少帶來困擾,但這點困擾並不會使世界毀滅。這帶來的好處是我們可以做到「好極了」,一面發揮自己實力,一面也告訴別人這些困擾的價值。
一言以蔽之,「你(我),沒那麼重要。」我們可以發揮價值,但成功也不必在我們。倘若我們奢望在每件事上發揮,終究會落得一無所有。
精準執行
精準執行的核心問題還滿有名的:WIN What’s Important Now? 在經過挑選與簡化後,我們可以開始執行,但執行也必須專準。
我想到另一本書《完成》,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很建議參考這本書來做為這章的延伸。而以概述的方式來說,盡可能的降低目標執行難度是這個步驟的重點。我們可以以兩個方向去做:增加彈性、降低難度。增加彈性即是預留緩衝空間,降低難度則多了許多,像是找出障礙、建立流程,或者《完成》一書中的降低目標(這很奇怪,但很有用,比起達成大目標,完成許多小目標顯得容易的多)。
在書中,有個故事是跳水冠軍的流程,詳細的內容我不記得,但是有句話我印象深刻:「把你的帶子拿出來!」這邊的帶子指的是錄影帶,用於訓練選手。背後的意思就是「你早知道怎麼做,你該那麼做」。
有點匠人的感覺,無可否認的,我們能做好的事情很多都是幾乎成為習慣的事情。對我而言,寫程式很大部分是習慣,當遇到許多需求時,我是知道該怎麼做的。那麼,何不將我們覺得困難的事情轉換成習慣呢?這就是建立流程的原因。
對於專準主義者,執行的原則是「在必要的領域中追求微小而簡單的勝利」。精準執行就是找出那些要事,優美且完全的處理掉。
結語
我們很容易想掌握一切、做到一切。這也是我長久以來經常出現的心態。但是必須認識到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渺小的我們早已掌握不住如此龐大的世界。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找回做選擇的能力,找到那些真正重要、真正關心的事物。我們掌握的部分少了,掌握的能力更好了。
《失控的進步》:火車、恐龍、紙牌屋
《失控的進步》:火車、恐龍、紙牌屋
一次獵殺一頭長毛象到一次獵殺兩頭長毛象是進步;但一次獵殺兩百頭長毛象時,就是進步過了頭。科技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們是否也正在推落第兩百頭長毛象呢?
我們來自何處?
聖經中說人來自伊甸園,因為搞砸了所以被迫離開。而回望人類史,是否也是如此呢?因為採集不到東西,人類發展出了農耕,離開了自由的伊甸園。為了增加產量,人類發起了工業革命,離開了自然的生活。為了避免污染,人類找到了核能發電,離開了無核污染的時代。一次次的遷移,一次次的進步,也都將人類推入某種危險。
「我們若想活在人間樂園,就得學會塑造、分享並且看顧這個樂園。」
這並不代表說人類不該進步,然而,我們也該思考,這些進步有沒有達成當處許下的承諾。為了使能源在污染上進步時,核能發電是否達成了這樣的承諾呢?如果沒有,我們能說核能發電是進步嗎?
同時,因著人類進到了不同的園子,就仰賴不同的基礎。進入農耕後,人類開始祈求風調雨順;進入工業後,人類開始尋找穩定能源;現在,人類開始正視向地球借貸的資源,盡力維持不破產。
失控的火車、暴躁的恐龍、紙牌屋
復活節島的最後一棵樹是怎樣倒下的?起源於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石像。復活節島的人口曾一度到達兩萬以上,開始出現了階級與分化。為了表彰各自的家族,就花費資源在建立石像上,最後這樣的消耗就像失控的火車,不斷的吞滅更多資源。接著,恐龍出現了。資源被投入到石像上後,引起了資源的短缺,進而引起了戰爭。轉瞬間,復活節島上的社會結構宛如紙牌屋般崩塌。
已有無數個文明步上這樣的歷程,許多是我們不知道的。看向現在,或許經濟就是這樣的火車。無論哪個國家都在追求經濟成長,不斷的消耗碩果僅存的資源,也沒有國家敢出面中止這輛火車,畢竟在失速的火車面前,只有被撞死的份。
我們或許該擔心這樣的恐龍什麼時候會出現。在某天,或許就爆發了貧富戰爭,最終吹倒了現在的經濟結構。以台灣房市來說,是我認為最有可能崩潰的領域。房市已經失控,只等待那恐龍的出現。
末
自然追求進步是合理的事情,同時也有另一股力量去剎停這輛火車。但人類已經不再被自然控制,甚至妄想控制自然,人類有找到剎停的力量嗎?當恐龍來臨,人類扛的住嗎?
《我只想好好說話》:要不要再往前踏一步試試?
《我只想好好說話》:要不要再往前踏一步試試?
這本書拖了很久才看,過去兩個月的事情多到炸,閱讀習慣幾乎被摧毀,看到噗浪河道上開始冒出閱讀心得後才趕忙拿出來看 XD。(會不會大家也都是拖到月底)
本篇為試讀心得。
眾文圖書博識出版:https://www.jwbooks.com.tw/Detail/FN038
本篇可能有雷請小心觀看…?

「每個人都有『無法把話好好說出來』的情況。」
我想多數人都遇過這個狀況,或許是在台上、或許在一群人中間、或許在課堂上被老師點名,突如其來的關注使得我們不知所措,因此無法好好把話說出來。主角柏崎悠太是一個有口吃的國中生,在絕大多數與人對話的過程中,都無法好好說話。
因此,在某個機會下,「只要透過練習,你一定也能夠發出完美又清楚的聲音」的廣播社傳單到了他手上,於是他的成長故事就此開始。這本書看完我真的有許多感受,以下就藉著我的感受來分享心得。
關於勇氣
「忍著不去做其他人做得理所當然的事情,你就是這樣一路活到現在的吧?」
「別退縮,要不要再往前踏一步試試?」
這兩句是立花學長對悠太說得,其實在這個對話之前,悠太自己就已經想過「為了實現這個願望(改變),我必須踏出一步」。但當採取行動時,卻因為挫折,將踏出去的腳縮了回來。我想我們或許都有這種時候,想說出的話到了嘴邊又吞了回去、想做出的行動在前一刻突然收手,其實不是出於想法,彷彿身體不由自主的逃避了,接著就忍著不去做那些事,就這樣活下去。但或許我們需要的就是再多踏一步,也許就那麼一步,就不再需要忍耐了。
關於失敗
「過去也已經失敗許多次,你也習慣了吧。」
悠太聽到這句話後的反應是厭惡,我還真的有感覺到悠太的厭惡 XD,這句話好像在安慰排行榜上前幾名吧。我想多數人都是這樣,失敗帶來的羞恥感怎麼可能習慣。
「為什麼只有我必須如此?為什麼只有我必須面對這種痛苦?我分明沒有做錯任何事啊。」
「這世上不是只有你一個人痛苦。每個人多少都有痛苦的時候,可是,大家都很努力不服輸。」
失敗幾次之後,多少會有第一句的想法出現。而後面第二句話恐怕是最危險的回答。坦白說,如果我感受到痛苦時,我絕對不在乎誰痛苦、誰比我痛苦、比我痛苦多少,我只在乎我感到痛苦。
但等情緒過後,又真能感受到這痛苦還真不算什麼。滿街都是可以舉的例子,「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不過我想,不想在乎的時候就不要在乎了吧,畢竟在乎別人痛苦、知道別人努力又如何,當下的我就是痛苦,就是不想努力。
在之前看過的某本書中說到累了就休息吧,強逼自己儼然成為通病,好像如果不撐住就是沒用,但更多情況下不是如此,不撐住或許會受點損傷、招點嘲罵,可是我們的價值不會是因為一些事情就被定義,甚至就算沒用也沒關係,因為我是我本身就是最高價值。
關於善意
「就連身邊的家人也無法理解我的心情、我的苦澀。」
「我不需要誤判的善意。」
關於善意的感受,我一部分有悠太的感受,一部分也有給予者的感受。作為接受者,有時候會感受到「誤判的善意」,覺得對方沒有經歷過自己的經歷,怎麼能這麼輕易的給出這樣的善意,怎麼能聲稱自己理解。
然而我們也無法知道對方的經歷,甚至經歷過比自己更痛苦的過程,當認為別人在看輕自己的感受時,也許我們也在看輕對方。
另一方面,給予者也確實得小心的給出善意,有次在看 YouTube 的時候,有位女士說到他離婚其實沒什麼感覺,反而是其他人認為離婚就是人生中的一個缺憾,這讓他感覺自己彷彿必須有點感受才合理。作為善意的給予方時,或許我們會不經意的將自己的價值觀套用上,卻沒意識到自己已經把對方的地位奪去了。
在《提問力》一書中,說到同理心不是將對方的經驗套入自己的生活,而是將自己變成對方,進入對方的經驗。這個觀念對我是滿特別的經驗,小時候經常被問說「如果對方這樣對你,你的感受如何?」這好像是同理心的應用,但並不是,這仍然是將自己放在中心。
我沒想過看小說可以寫出這麼多字的心得。這本書寫到很多我有感受的方面,有部分是關於歧視的,但如果寫出來的話恐怕會劇透,就只能略過。關於善意的部分可能是我自己的延伸思考,書中也有許多地方我看了覺得:「欸這是情緒勒索了吧。」的地方,身為不太看小說的人,我很喜歡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