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動機迷思》:沒有動機,源自於沒有成功

「動機促使我們開始行動」——是這樣嗎?許多人都認為之所以達不到目標,或者所謂「成功」,在於動機不夠或不明確,因此找出動機成為實現夢想的第一道關卡。然而這些動機是否也是一種目標,於是又轉向找到形成動機的動機,如此往復?《動機迷思》一文或許可以打破這個循環。

動機來源於成功

這本書圍繞著一個論點:

動機來源於成功

直覺上,這不太合理,如果沒有動機,我們就不會採取行動,而如果不採取行動,又怎麼成功呢?而在這本書中則說明:此「成功」非彼「成功」。我們認為能夠跑完馬拉松是種成功、我們認為財富自由是種成功、我們認為進入一流企業是種成功。

但因此,當我們跑了一公里就氣喘吁吁、當看著存摺只夠支撐三個月、當收到了婉拒信,我們認為我們失敗了、認為我們並沒有辦法成功。進一步的,我們失去了動機,畢竟都知道做不到了。

然而,如果用另一種方式說呢?我們今天完成了一公里、我們有三個月的餘裕。這似乎看起來就不那麼可怕。而這也正式這本書的「成功」。

當我們持續的跑,就能開始從一公里的成功,促使我們達到兩公里的成功、五公里的成功,直到最後達到四十二公里的成功,從而實現最一開始的「目標」,也就是原先那難以達成的「成功」。

也就是說,成功是引發下次成功的動機,而一次次的成功最終引導我們完成目標。

專注程序

那麼,要如何促使這個連鎖成功發生呢?這就引導出「程序」的重要。顯然,如果我們總是心血來潮才去跑個一公里,兩公里的成功便難以發生。

然而,並不是所有目標的程序都顯而易見的,跑馬拉松的方向相對簡單,無非是提升耐力等等體能上的訓練,然而如果是「成為軟體工程師」呢?或許就令人難以制定程序了。

這時候,我們需要專家的協助。這並非需要我們找到一個專家,並請他來幫助我們制定計畫,而可以透過觀察,讓專家被動地告訴我們需要做的。

而注意,不要在制定程序上花費太多精力,那並不值得。找出一個合理可行的,接著開始實行再逐步調整。如果一公里還是太累,減少也沒關係;如果太簡單,那何不直接跳級看看。

接著,將這個程序融入到你的行事曆中,然後把目標忘掉,某天,你會發現你無比靠近目標。

讀後心得

這本書是偶然在書展上看到的,而我也確實被「動機」的問題困擾了許久。約莫在兩年前,我突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往哪裡走、為什麼往那裡走。頓時,我感覺失去了做事的動機,只剩下「好像不這麼做不行」的感覺推著我前進。

而在看了這本書,雖然只是在書展上簡單翻閱,卻也讓我想起當初引導我進入程式開發的契機,那就是在寫程式上的小小成功成為我後來立志往這領域發展的動機。

也期許自己在接下來的一年能夠運用這種方法,達成自己所設定的目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