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小時真能學會所有事?--《學得快才會想學!》
有次在 YouTube 上耍廢的時候,偶然點入了一個 TED 影片,是喬許.考夫曼的《只要 20 小時就能學會任何事》。做為一個以自學為信仰(?)的人,對這種事情實在感到好奇,20 小時真的夠嗎?如果夠的話,那應該一堆人會做很多事情吧?實際上,確實多數人都會不只一樣技能,像是鋼琴、繪畫、程式設計、跳舞、歌唱等等的,這些技能我們都能夠輕易地舉出一些朋友,甚至有許多人具有複數技能。或許,學會一件事真的並不難。
說到學習,一萬小時定律大概是最常被提及的,彷彿好像什麼技能不做到一萬小時就沒有用。但這裡卻又冒出 20 小時?其實只要細想,就能察覺其中的差別。我們並不會常常想要在某個領域出人頭地,即便是自己的專業也一樣,反而我們更常有的想法是夠用就好。不求能夠登上大巨蛋,但在 KTV 的時候不要被笑就好;不求成為下個…畢卡索,只要能夠畫出所見的東西就好。既然沒有要頂尖,那一萬小時就不一定是必要的。
取而代之的是二十小時定律,這個定律的背後非常簡單。如果回想過去的學習經驗,你應該可以發現在一個相對短的期間,水準會突然的向上飆升,在之後的某個時間點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成長到某種地步,這個飆升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如果能製造這個飆升,用 20 小時學習一件事就有了機會。那麼,具體的操作方式是如何呢?
一、拆解出子技能
絕大多數的技能都可以再更細分,例如以我最近想學的動畫設計,可能就包含物件設計、軟體操作、動態設計。(這邊的名詞應該是非常不準確的,因為我是突然想到,再加上自己過去的認知。)
在這個階段,可以詢問比較專業的人,或具有該技能的朋友,藉由別人的學習經驗,可以更好的拆解,或者修正不合適的目標。例如有個朋友想學程式設計,可能就可以修正成更明確的手機 2D 遊戲開發。
二、學習子技能的基礎
同時,多數的技能都有其基礎,例如可能牽扯到設計理論,這時就必須先去學習。在這一段也可以運用專業者或朋友,或者透過書籍去得知領域的知識點。或者有些前置技能需要先取得。例如想寫程式總得會用電腦吧?
三、移除障礙
接著,我們必須移除各種障礙,這障礙可能是心理面的,可能是缺少自信、恐懼、懶惰等等。也可能是實質面的,例如你會需要軟體、電腦才有辦法開始設計。解決的方法也有許多,以簡單的關閉通知、網路,到運用尤里西斯合約的技巧都是可行動的選項。
四、練習最重要的子技能 20 小時
最後來到重頭戲的部分,在拆解子技能的時候,應該可以找出最重要的子技能,這邊我猜測是動態設計。決定好最重要的技能後,安排短期密集的學習行程,盡量在短期內達到 20 小時。
限制
以上四個就是二十小時學習法的步驟。到了這裡,應該也有不少人發現了一件事:「並不是用二十小時學習任何事。」在這裡,20 小時必須花費在最重要的子技能上,並不包含其他子技能,因此也有可能發生這種狀況:想要學習網站開發,拆解出前端工程、前端設計、後端工程、系統規劃、伺服器規劃、自動整合、自動測試、PWA 等等不勝枚舉(這邊拆得有點誇張,別太認真)。此時就必須要調整。
以這個例子來講,我或許會排除前端設計(不屬於開發),並分為幾個子技能:前端工程、後端工程、系統架構、專案管理。而對我來說,前端工程是我想真正投入的(因為看的到),我就會盡可能尋找開箱可用的後端系統(如 WordPress 就比 OctoberCMS 好)、系統(Lionfree 比 Linode 好)。
另一項限制就是這個方法只能用於技藝類,知識類的學習就不太容易運用。我在寫這篇的時候,前面其實想舉動態設計為例,但後來發現似乎以理論為主,不適合二十小時學習法,因此改為較為技藝型的動畫設計。
結語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這本書很大程度的內容是用來衝字數的,雖然據說案例有起到示範的作用,但我還是很乾脆的不看它的案例,也因此寫這篇文章前的閱讀時間只有不到三十分鐘,可能因此有些出入或省略,尚請見諒。
但書中有個原則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的,但不太知道該怎麼插在內文:「選擇一項你會喜歡的技能」。以我個人經驗,我曾經想學吉他與烏克麗麗,但後來卻失敗了。現在看來,我想學並不是因為我喜歡,而是受到「必須學一項樂器」的奇妙觀點影響。
如果觀望現在的人,我想也有許多並非出於喜歡,而是出於他人觀點或社會風氣。程式設計是個我會舉到爛掉的例子,我看過太多沒喜歡電腦的人學習程式設計,通常到後面都只能及格,也無法真正運用。
這些都是題外話了,只是我想藉由這樣的機會,傳達我對現在許多人學習模式的不滿。或許多數人需要的是找到怦然心跳的某個技能吧?
現在邀請你做出一些行動,如果你覺得這篇文寫得不錯,歡迎分享此文與購買此書。
- 你想學習什麼?它為什麼吸引你?
- 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對象,無論是書、人、或影片?
- 你覺得在應用這項技能時會遭遇什麼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