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能看到你沒看到的?洞察的藝術》:書名夠長了
對,書名夠長了,我就不亂給副標了。雖然這樣好像也算有下,隨便拉。洞見感覺是很困難的東西,實際上也是滿困難的,卻又經常出現。偶爾我們會突然想到某個莫名其妙的點子,執行後也達到或超過預期水準,如果能複製這個過程呢?在這本書,將會給我們看到洞見是怎樣形成,又是怎麼被扼殺的,並給我們培育洞見的指引。
洞見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意外轉進更好的故事。在商業上,洞見或許能夠發現全然不同的市場。在課業上,洞見或許能夠發現罕有人知的模式。在生活上,洞見或許能夠省力地解決困難的問題。
「如果無法化洞見為行動,洞見的價值將大打折扣。」
而洞見的形成,大致上分為四個類別:連結、巧合與好奇、矛盾、創造性的絕境。
連結是經常被提及的,就是將多個點連結起來,創造出不同的樣貌。但比起知道這種事情,更讓人想知道為什麼會連不起來?連不起來可分為兩種:反點與非點。反點意為否定洞見的要素,像是珍珠港事變中,防守方認為魚雷無法在淺灘中使用,因此不需要擔心魚雷,這就形成反點。而非點則是對洞見重要卻無法提供支持的要素,如身為美國,日本打美國的理由和動機很弱,一來是增加敵人,二來是成本和成功率低。
「知識最大的敵人不是無知,而是知識的錯覺。」
巧合與好奇則是發現特殊的模式,例如某個時間就會收到某個電波。但在巧合之上,還要有對重複好奇的心。好奇不是洞見,而是洞見的起點。在書中的例子是不斷出現的類似病例,讓醫生發現了愛滋病。矛盾則是某個地方就是不對。愛因斯坦在思考光速的時候,發覺了絕對時間的矛盾,進而出現了相對論。創造性的絕境則是非常故事化的刻意洞見,透過找出假設,並對假設進行否證。當消防員在森林大火夾擊時,找出了放火會導致火勢更大的假設,並對這個假設否證:如果把燃料燒掉,也就是樹木,就可以滅火。
在每個洞見中,通常不會只用到一個模式,接著就說到如何產生洞見。按照上面的思路,作者將洞見的產生化為三個途徑。第一是連結、巧合與好奇,透過這兩個模式,找出新的觀點。第二是矛盾,藉由修正錯誤的觀點,來找到更包容的新觀點。第三是創造性的矛盾則是捨棄舊的觀點。
如同前面所說,洞見其實滿常出現的,但卻有許多狀況會把洞見給抹煞掉。首先常見的是「知識盾牌」,這點尤其常出現在學術界,許多時候與理論不合,就會掛上特例或有誤的標籤,導致常常埋沒掉洞見。其次是太多助力,如果一件事太過順利,很容易就錯失掉獲得洞見的機會。例如在商業上,數據如果被過度精簡就容易錯失商機。第三則是選擇安全,在書中特別提及管理層若太過於注重可預期性與避免錯誤,那就會使得洞見被忽視。許多洞見的成效是無法預期的,過程中也必定會有許多差錯。
最後,即便洞見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覺得拉),但仍然別忘了:
「創造正是不要製造無用的組合。」
洞見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這是我真心覺得的。當別人看著某個問題苦思時,突然而來的點子解決了,那真是非常爽的事情(?)。在我覺得,這本書像是提供一個檢核清單,當我們沒有洞見時,不妨透過那四種類別(其實書中是五種,不過我把巧合和好奇寫一起。)來檢查看看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觀點。也注意不要成為扼殺洞見的人或組織,並提供一個培育洞見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