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看《21 世紀的 21 堂課》:看模糊未來的拭鏡布

看《21 世紀的 21 堂課》:看模糊未來的拭鏡布

21 世紀已經過去 18 年餘,各種屬於現代的問題也浮出了。當資訊科技佔據了生活,數據逐漸替代掉人體;當網際網路連結了人群,價值觀的衝突也愈發激烈。未來似乎只剩下絕望,真相逐漸被掩埋,究竟生而為人的意義為何?

本書將 21 堂課分為五點:科技、政治、絕望與希望、真相、生命意義。在科技上,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取代了人的體力與腦力工作,Facebook 與 Google 壟斷了資料,擁有資料的人權力越來越高,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首先我們必須先認知「科技是為服務人,而非取代人」,若機器人可以取代農夫,何不提供所有人需要的食物?而對於壟斷資料,於我而言相信科技公司仍然是有益於社會的,但使用者應該注意自己交出了甚麼資料、如何被利用。在未來,若有些人無法理解、使用高深的技術時,就讓他們享受幾乎無成本的福利。

在政治上,過往涇渭分明的文明不再各自發展,世界只剩下單一文明,在這個文明中,有種族、有國籍、有宗教各式各樣的群體互相衝撞。在這衝突上,我們應當學會尊重,並認知世界屬於世界,而不屬於任何其中一個群體。唯有眾人理解文化差異確實存在,並也同時認知文化是統計上的結論(屬於一個文化的人不必然具有該文化的特性,好比基督徒不一定反對同性戀)。

在絕望與希望上,最常見到的恐怖主義彷彿成為眾人的陰影,然而必須注意一項事實:恐怖主義造成的傷害遠比戰爭少。在二戰的任何戰役都遠超過 911 事件的傷亡人數,這並非表示 911 無關緊要,乃是恐怖主義的目的就是為了造成恐懼,當人不為此恐懼時,恐怖主義就不再有效。然而戰爭也不再是如此容易出現,在過去可能出現戰死 57 名士兵便成功占領一個國家,但到了今日,可能往往是戰死數十萬、百萬乃至千萬、億人,同時毀滅一個地區的可用性。但天才有極限,愚蠢則無,唯有謙遜、尊重才能避免。

在真相上,我們必須認知自己的無知。在資訊易取的時代,我們容易誤將「可取得的」知識當作「具有的」知識,好比馬桶、拉鍊的原理。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也進入了後真相時代(首重情感而非真相),倘若我們不覺察自己的情感與外部的操作,便容易誤入謊言中。在這裡提出兩條守則:可靠資訊必有高昂的代價、科學文獻是最可靠的知識來源

最後在生命意義上,我們首先必須認識「唯一不變的是無事不變」,即使是生命意義。也許目前我的生命意義是使世界更為平等,但難保未來不會變成讓孩子平安長大。我們要具備 4C: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創意(Creativity)來應對日新月異的世界。實際上我們或許找不到生命意義,但也許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故事,並在之中扮演好一個角色。

於我而言,這本書並不是一本耳目一新的書,其中許多的論點都是經常見到的,例如科技挑戰中的內容可在《基本收入》和《大數據》中看到(我並沒看過這兩本,但我猜應該有提到)。政治和絕望與希望的在社會科學讀物上也是常見的題目,真相章更是有節的標題--知識的假象--本身就是一本書的書名。但對於大部分不那麼看書的人,這本適合快速獲取各層面的基礎概念。或者將這本作為統整的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