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我只想好好說話》:要不要再往前踏一步試試?

《我只想好好說話》:要不要再往前踏一步試試?

這本書拖了很久才看,過去兩個月的事情多到炸,閱讀習慣幾乎被摧毀,看到噗浪河道上開始冒出閱讀心得後才趕忙拿出來看 XD。(會不會大家也都是拖到月底)

本篇為試讀心得。
眾文圖書博識出版:https://www.jwbooks.com.tw/Detail/FN038
本篇可能有雷請小心觀看…?

「每個人都有『無法把話好好說出來』的情況。」

我想多數人都遇過這個狀況,或許是在台上、或許在一群人中間、或許在課堂上被老師點名,突如其來的關注使得我們不知所措,因此無法好好把話說出來。主角柏崎悠太是一個有口吃的國中生,在絕大多數與人對話的過程中,都無法好好說話。

因此,在某個機會下,「只要透過練習,你一定也能夠發出完美又清楚的聲音」的廣播社傳單到了他手上,於是他的成長故事就此開始。這本書看完我真的有許多感受,以下就藉著我的感受來分享心得。

關於勇氣

「忍著不去做其他人做得理所當然的事情,你就是這樣一路活到現在的吧?」
「別退縮,要不要再往前踏一步試試?」

這兩句是立花學長對悠太說得,其實在這個對話之前,悠太自己就已經想過「為了實現這個願望(改變),我必須踏出一步」。但當採取行動時,卻因為挫折,將踏出去的腳縮了回來。我想我們或許都有這種時候,想說出的話到了嘴邊又吞了回去、想做出的行動在前一刻突然收手,其實不是出於想法,彷彿身體不由自主的逃避了,接著就忍著不去做那些事,就這樣活下去。但或許我們需要的就是再多踏一步,也許就那麼一步,就不再需要忍耐了。

關於失敗

「過去也已經失敗許多次,你也習慣了吧。」

悠太聽到這句話後的反應是厭惡,我還真的有感覺到悠太的厭惡 XD,這句話好像在安慰排行榜上前幾名吧。我想多數人都是這樣,失敗帶來的羞恥感怎麼可能習慣。

「為什麼只有我必須如此?為什麼只有我必須面對這種痛苦?我分明沒有做錯任何事啊。」

「這世上不是只有你一個人痛苦。每個人多少都有痛苦的時候,可是,大家都很努力不服輸。」

失敗幾次之後,多少會有第一句的想法出現。而後面第二句話恐怕是最危險的回答。坦白說,如果我感受到痛苦時,我絕對不在乎誰痛苦、誰比我痛苦、比我痛苦多少,我只在乎我感到痛苦。

但等情緒過後,又真能感受到這痛苦還真不算什麼。滿街都是可以舉的例子,「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不過我想,不想在乎的時候就不要在乎了吧,畢竟在乎別人痛苦、知道別人努力又如何,當下的我就是痛苦,就是不想努力。

在之前看過的某本書中說到累了就休息吧,強逼自己儼然成為通病,好像如果不撐住就是沒用,但更多情況下不是如此,不撐住或許會受點損傷、招點嘲罵,可是我們的價值不會是因為一些事情就被定義,甚至就算沒用也沒關係,因為我是我本身就是最高價值

關於善意

「就連身邊的家人也無法理解我的心情、我的苦澀。」

「我不需要誤判的善意。」

關於善意的感受,我一部分有悠太的感受,一部分也有給予者的感受。作為接受者,有時候會感受到「誤判的善意」,覺得對方沒有經歷過自己的經歷,怎麼能這麼輕易的給出這樣的善意,怎麼能聲稱自己理解。

然而我們也無法知道對方的經歷,甚至經歷過比自己更痛苦的過程,當認為別人在看輕自己的感受時,也許我們也在看輕對方。

另一方面,給予者也確實得小心的給出善意,有次在看 YouTube 的時候,有位女士說到他離婚其實沒什麼感覺,反而是其他人認為離婚就是人生中的一個缺憾,這讓他感覺自己彷彿必須有點感受才合理。作為善意的給予方時,或許我們會不經意的將自己的價值觀套用上,卻沒意識到自己已經把對方的地位奪去了。

《提問力》一書中,說到同理心不是將對方的經驗套入自己的生活,而是將自己變成對方,進入對方的經驗。這個觀念對我是滿特別的經驗,小時候經常被問說「如果對方這樣對你,你的感受如何?」這好像是同理心的應用,但並不是,這仍然是將自己放在中心。

我沒想過看小說可以寫出這麼多字的心得。這本書寫到很多我有感受的方面,有部分是關於歧視的,但如果寫出來的話恐怕會劇透,就只能略過。關於善意的部分可能是我自己的延伸思考,書中也有許多地方我看了覺得:「欸這是情緒勒索了吧。」的地方,身為不太看小說的人,我很喜歡這本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