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匱乏經濟學》:貧窮會對窮人課重稅

《匱乏經濟學》:貧窮會對窮人課重稅

窮人的所得稅率無疑是最低的,其他稅種也有許多的減免,但為何本文副標題會說窮人被課重稅?在書中,作者提出一個名詞:認知頻寬稅負。貧窮(與其他匱乏)帶來的效應形成了這種稅負。這種稅負不是金錢上的,卻對生活各項事物帶來負擔。

先將這個名詞拆解開來,認知就是我們對日常生活各種事情的意識,而人的大腦是有負荷上限的,因此我們會發現偶爾我們會太忙而忘記某些事情,這就是超過認知頻寬。如果有件事情不是出於主動地進入意識,就會成為認知頻寬稅負

那麼,這與匱乏有什麼關係呢?這邊再提及一個常見的概念;專注。專注在壓力的情況下特別容易出現,如果下一堂課就要考試,我們就很容易專注在目前的科目上。由這裡可以發現:時間的匱乏引起專注。實際上也不只時間,如果到月底還有一周,卻只剩下一百元,我們就也很容易專注在降低開銷上。

然而在專注的同時,也會使我們忽視掉其他事情。當準備考試時,忽視掉其他科目和手遊當然是很好,但如果忽視掉更好的學習途徑,像是寫好的筆記,就反而使我們的表現變差。在書中,「隧道效應」用來指這種狀況。

結合以上,我們可以得出:匱乏帶來專注,專注帶來隧道效應的連鎖。匱乏不是出自於我們的主動,帶來的專注也同樣不是,隨之而來的隧道效應使得認知頻寬被占用,就形成了認知頻寬稅負。

對於窮人,我們或許會有不擅長理財、智商/學識較低下等等觀點。但透過上面的反應鍊,就可以理解窮人或許是因為認知頻寬稅負太高,使得無法在理財上面有更好的意識。當經歷了無數次臨時用錢,或許是臨時要繳班費、買制服等等,即便是非常微小的支出都可能使窮人更不願意將手上的錢拿去償還負債。

但是,即便替窮人還清債務,卻還是經常發生窮人又去借貸,回到負債的狀態。書中就有這樣的例子:研究團隊提供負債的小販現金脫離債務,前面幾個月這些小販沒有重回債務狀態,但過了一年,他們又累積幾乎等同團隊代替償還的債務。

這邊就引到另一個概念:寬鬆。這些小販回到債務狀態的原因經常是遇到突發開銷,例如親戚結婚(送禮)等。他們雖然沒了債務,收入卻仍然偏低,用本書的說法就是他們在金錢上並不寬鬆,因此遇到突發開銷時就又開始借貸。

由此可見,匱乏的本源在於寬鬆的欠缺。如果銀行的準備金不足,就無法應付擠兌;如果醫院沒有保留手術室,就需要為了急用者調動整個班表;如果行程表沒有彈性時間,就經常需要延後行程。若是我們缺少時間、金錢等,或許可以試著觀察我們的資源有沒有足夠寬鬆。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想到無條件基本收入(UBI)。越來越多的研究都顯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窮。貧窮像是無限迴圈,唯一的跳出條件就是給錢,而且是給足夠(寬鬆)的錢。運用這本書,我覺得可以做為我陳述的一個方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